《铁道建筑技术》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湖边漂浮的动漫云朵 ——中国动漫博物馆

 
来源:铁道建筑技术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07
 

1 李春舫草图手稿

多年以后,当站在新落成的中国动漫博物馆西广场,我1不禁想起了第一次来到这里踏勘的那个下午。当时杭州东站及枢纽广场综合体施工正处于收尾阶段,忙于现场配合工作之余,我抽空来到杭州滨江区马沧湖边进行现场踏勘。这是一块临湖的带状小游园,也是中国动漫博物馆的建设基地。我花了近一个小时在这块不大的用地上徘徊观察,随手拍了现状环境照片。还记得基地北侧有几棵长势良好的香樟树,有保留价值;基地东侧临湖的泊岸施工质量很好,打了密集的护坡木桩。然后我又从各个方向走向湖边的基地,想象着自己是前往中国动漫博物馆的参观者。仔细看,这块带状的湖边绿地环境还不错,是个向公众开放的小游园。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应该成为白马湖公园的一部分,似乎不需要再建些什么了。站在基地高处向东望,白马湖及远处的山峦层叠映入眼帘,是典型的江南风光;基地以东的马沧湖并非一个完整的大湖面,而是被分割为一个个小水塘。基地西侧跌宕起伏的山形建筑群为滨江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也是白马湖畔重要的地标。基地被马湖桥分成南北两块,北地块正对的是会展中心的主馆和广场,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就在这里举行。那天本是多云的天气,当我站在穿过基地的马湖桥上时,竟有几滴雨落在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

看完现场后,我有些焦虑。因为中国动漫博物馆的方案投标已经开始了,我的草图还一笔未动,也没什么成型的想法,三十多天后就要提交设计方案,还要面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杭州本地的同行们的竞争压力。躺在床上难以入眠,一些琐碎的思维片段如动画般在脑海里不断涌现:雨水滴落水面的涟漪、湖畔漂浮的云朵,还有漫画里经常出现的对话框……让我兴奋起来。白马湖、基地、广场、周边建筑群、城市空间形态等场景在脑海里反复出现,我索性起床打开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将这些稍纵即逝的想法涂鸦式地记录下来。两天后回到武汉,我召集设计团队讨论方案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由此确定了投标方案的概念构思发展方向。

1 项目背景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杭州这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山水之城在进入21世纪后,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导,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逐渐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意之城,并获得中国动漫博物馆(以下简称“动漫馆”)的最终建设权。

2 全景鸟瞰

业主: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管理委员会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

建筑设计: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李春舫

设计团队:李春舫、王力、万之瑛、樊昊、周磊鑫

总建筑面积:30 382m2

设计时间:2014.12

建成时间:2020.10

摄影:施铮

作为杭州市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都的重点项目,动漫馆选址于杭州滨江区白马湖畔,这里是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地带,也是滨江高新区的门户所在。动漫馆是全国首家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建设的“国”字号博物馆,由国家发改委直接批复建设,集展陈、收藏、教育、体验、学术活动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系统性最强的专业博物馆。

3 总平面图

4 近景鸟瞰

5 一层平面图

6 二层平面图

7 三层平面图

8 五层平面图

9 俯视

10 局部近景

2 因环境而生的建筑

“云光一篇白于练,山林前冲绿若芜。”白马湖位于杭州滨江高新区南部、越王城山北麓,万倾碧波、茫茫无际,俗称白茫湖,与西湖隔钱塘江相望,南北辉映,被誉为“杭州城双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动漫馆位于白马湖边一个带状地块,基地本是白马湖的一部分,与西侧陆地完全分离,四面环水。西侧紧邻已建成的白马湖会展中心广场,东、南、北三个方向直接面对白马湖,犹如坐落于湖边的一座小岛。

项目规划用地2.77ha,以穿过地块中间的马湖桥为界,将红线范围内的南部地块规划为动漫游园,作为室外活动场地,动漫馆则置于马湖桥以北。这样布置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拉开了和基地西侧已有建筑的距离,减少了视线遮挡,同时动漫馆可以直接面对城市广场。这使得原标书中约2万m2的建设用地缩减近一半,只有12 500m2可用于建筑基底的布置。从应对标书来看,这样的设计策略是一个冒险和挑战,但却是对环境条件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先找到建筑与场地、环境及城市空间关系的逻辑,然后聚焦建筑本身,这就是所谓的在地性(In-Site)设计原则——为特定的地点而创作,与所在环境相关联。

动漫馆总建筑面积3万m2,地上面积2.5万m2。如何有效地解决巨大建筑体量与狭小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本次设计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具体策略如下:1)底层除了三个相对独立的门厅外,全部架空,最大限度地提供容纳人流的半室外空间,形成建筑空间与白马湖自然景观的渗透与交融;2)从西侧的城市广场到动漫馆入口处的动漫广场,再到东侧的白马湖,视线不受遮挡;3)首层采用悬挑与架空的方式让动漫馆漂浮起来,减小建筑对基地的压迫感,化解用地狭小的不利因素。

11 展陈区门厅

12 中庭空间

3 合理性与创造性

功能的合理性是基本设计原则。观众的活动和体验是本次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使用功能和流线组织的合理性在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动漫馆的主要功能由主展陈区、公共活动空间、动漫剧场、办公管理区四部分组成。馆左侧为主展陈区,中间为公共活动空间,右侧为可单独运营的动漫剧场,办公管理区置于顶层,偏于一隅,与公共区分开。各功能区分设独立门厅,流线互不干扰。二层以上,主展陈区沿中庭形成环形内廊,与动漫剧场之间设开敞的休闲空间,二者可合可分,平时分时段独立运营,在国际动漫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可统合成游览环路,满足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参观需求。

建筑独特的空间形态也是基于使用功能的合理性。主入口位于中心,观众被顺势引入动漫馆的核心空间——光庭。充满光线的通高中庭将主要功能区,如主展区、典藏区、图书馆、互动体验区等连为一体,观众可通过自动扶梯及电梯便捷地游走在各区域。在有限的空间里,按功能分区营造出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戏剧性场景变化:展陈厅为封闭空间,可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虚幻场景,带观众进入虚拟世界;围绕中庭空间展开的是互动体验区,为观众在观展期间提供表演与交流的场所;在观众休息区,外窗被设计成几个“虫洞”一样的“动漫眼”,这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的接口,观众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优美的白马湖景区风光映入眼帘;顶层餐厅还可品尝杭州当地美食,移步至屋顶花园便可欣赏湖光山色。

13 动漫眼:虚拟世界与现实的接口

14 功能流线图

15 平面关系示意图

16 临湖立面

4 建筑技术创新

动漫馆整体造型由内而外呈现出高低起伏、圆润流畅如“浮云”的自然形态。根据整体的空间体量,建筑主体采用“钢网格筒+钢框架+支撑”的复合结构体系,其中部分钢网格筒的结构结合疏散楼梯间设计,目的是弱化单纯的结构概念,将建筑空间与形态、结构完美融合,体现了结构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4.1 像素化建筑表皮

基于动漫馆艺术展示的数字化特色,建筑表皮采用像素化的“媒体建筑”设计理念,将建筑表皮与数字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视觉艺术与娱乐平台,响应全球网络化的云数据技术。附着于博物馆表皮上的点阵式圆形LED构件,通过集成计算机控制、数码多媒体、大数据信息和LED光电控制技术,构建光电一体化的像素化建筑表皮,将动漫馆的内涵与建筑意象外延化,凸显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建筑风格。

17 剖面图

18 广场立面

19 像素化表皮设计

为了控制施工造价,像素化表皮的实施方案经历了从标准化构件形成复杂双曲面,到新型激光三维投影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了建筑立面的动态3D效果。动漫广场和动漫公园的地面铺装也采用了“像素化”的块面划分,建成后的效果基本实现了建筑师的要求。

4.2 异形双曲面建筑表皮

结合最新的3D投影技术,动漫馆采用了双曲面外表皮系统。表皮外层为3mm陶瓷铝单板,在起到外部造型装饰作用的同时,为表皮提供了更强的自洁能力,以适应杭州多雨的气候特征;表皮内层为柔性防水层+聚氨酯喷涂层,起到防水保温作用。博物馆复杂曲面外表皮系统长轴方向为可展开曲面,采用错缝等分的铝单板进行布板,标准板块数量达到近四分之三,辅以两层具有调整误差的钢龙骨系统与主体结构连接,施工较为方便。简洁的分板技术及冗余的多层龙骨系统让动漫馆在采用单曲面板的低成本条件下,实现了复杂双曲面建筑外表皮的视觉效果。

4.3 正向BIM设计

动漫馆具有非线性的复杂形态。从设计伊始,设计团队便采用以BIM为载体的数字化设计工作流程,将数字三维技术应用于实施方案深化、建筑体形逻辑生成、结构设计与分析、外表皮构造设计等方面,同时利用参数化编程技术以及建筑信息化模型生成矢量化与精确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智能调整和修正,优化工程后续的生产、建造与运行工序。设计采用BIM同步深化验证和BIM模型加工详图设计,保证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完整性和连续性。

4.4 绿色技术与应用

项目综合运用被动式节能措施与主动式生态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展现动漫馆的生态环保示范作用。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对流通风良好的微气候,结合室内中庭顶部设置可自动开启的通风窗,通过室内热压效应加强自然通风效果,从而有效减少博物馆在过渡季节对空调的使用。中庭顶部天窗外设置固定遮阳百叶,漫射天光由北向进入室内,在满足室内照明的同时,避免了直射阳光对展品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利用建筑临湖的条件,采用了湖水源热泵系统。

5 结语

设计团队从对基地周边环境及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入手,因地制宜,强调在地性原则,将环境条件作为设计出发点,使中国动漫博物馆成为白马湖自然风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使用功能的推导到空间形态的生成,再到建筑意象的表达,体现了建筑融入环境、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现代建筑技术的使用体现了杭州以科技创新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精神。

注释:1 全文由李春舫执笔,此处“我”代指李春舫。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 李春舫草图手稿多年以后,当站在新落成的中国动漫博物馆西广场,我1不禁想起了第一次来到这里踏勘的那个下午。当时杭州东站及枢纽广场综合体施工正处于收尾阶段,忙于现场配合工作之余,我抽空来到杭州滨江区马沧湖边进行现场踏勘。这是一块临湖的带状小游园,也是中国动漫博物馆的建设基地。我花了近一个小时在这块不大的用地上徘徊观察,随手拍了现状环境照片。还记得基地北侧有几棵长势良好的香樟树,有保留价值;基地东侧临湖的泊岸施工质量很好,打了密集的护坡木桩。然后我又从各个方向走向湖边的基地,想象着自己是前往中国动漫博物馆的参观者。仔细看,这块带状的湖边绿地环境还不错,是个向公众开放的小游园。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应该成为白马湖公园的一部分,似乎不需要再建些什么了。站在基地高处向东望,白马湖及远处的山峦层叠映入眼帘,是典型的江南风光;基地以东的马沧湖并非一个完整的大湖面,而是被分割为一个个小水塘。基地西侧跌宕起伏的山形建筑群为滨江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也是白马湖畔重要的地标。基地被马湖桥分成南北两块,北地块正对的是会展中心的主馆和广场,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就在这里举行。那天本是多云的天气,当我站在穿过基地的马湖桥上时,竟有几滴雨落在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看完现场后,我有些焦虑。因为中国动漫博物馆的方案投标已经开始了,我的草图还一笔未动,也没什么成型的想法,三十多天后就要提交设计方案,还要面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杭州本地的同行们的竞争压力。躺在床上难以入眠,一些琐碎的思维片段如动画般在脑海里不断涌现:雨水滴落水面的涟漪、湖畔漂浮的云朵,还有漫画里经常出现的对话框……让我兴奋起来。白马湖、基地、广场、周边建筑群、城市空间形态等场景在脑海里反复出现,我索性起床打开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将这些稍纵即逝的想法涂鸦式地记录下来。两天后回到武汉,我召集设计团队讨论方案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由此确定了投标方案的概念构思发展方向。1 项目背景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杭州这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山水之城在进入21世纪后,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导,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逐渐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意之城,并获得中国动漫博物馆(以下简称“动漫馆”)的最终建设权。2 全景鸟瞰业主: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管理委员会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建筑设计: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春舫设计团队:李春舫、王力、万之瑛、樊昊、周磊鑫总建筑面积:30 382m2设计时间:2014.12建成时间:2020.10摄影:施铮作为杭州市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都的重点项目,动漫馆选址于杭州滨江区白马湖畔,这里是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地带,也是滨江高新区的门户所在。动漫馆是全国首家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建设的“国”字号博物馆,由国家发改委直接批复建设,集展陈、收藏、教育、体验、学术活动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系统性最强的专业博物馆。3 总平面图4 近景鸟瞰5 一层平面图6 二层平面图7 三层平面图8 五层平面图9 俯视10 局部近景2 因环境而生的建筑“云光一篇白于练,山林前冲绿若芜。”白马湖位于杭州滨江高新区南部、越王城山北麓,万倾碧波、茫茫无际,俗称白茫湖,与西湖隔钱塘江相望,南北辉映,被誉为“杭州城双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动漫馆位于白马湖边一个带状地块,基地本是白马湖的一部分,与西侧陆地完全分离,四面环水。西侧紧邻已建成的白马湖会展中心广场,东、南、北三个方向直接面对白马湖,犹如坐落于湖边的一座小岛。项目规划用地2.77ha,以穿过地块中间的马湖桥为界,将红线范围内的南部地块规划为动漫游园,作为室外活动场地,动漫馆则置于马湖桥以北。这样布置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拉开了和基地西侧已有建筑的距离,减少了视线遮挡,同时动漫馆可以直接面对城市广场。这使得原标书中约2万m2的建设用地缩减近一半,只有12 500m2可用于建筑基底的布置。从应对标书来看,这样的设计策略是一个冒险和挑战,但却是对环境条件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先找到建筑与场地、环境及城市空间关系的逻辑,然后聚焦建筑本身,这就是所谓的在地性(In-Site)设计原则——为特定的地点而创作,与所在环境相关联。动漫馆总建筑面积3万m2,地上面积2.5万m2。如何有效地解决巨大建筑体量与狭小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本次设计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具体策略如下:1)底层除了三个相对独立的门厅外,全部架空,最大限度地提供容纳人流的半室外空间,形成建筑空间与白马湖自然景观的渗透与交融;2)从西侧的城市广场到动漫馆入口处的动漫广场,再到东侧的白马湖,视线不受遮挡;3)首层采用悬挑与架空的方式让动漫馆漂浮起来,减小建筑对基地的压迫感,化解用地狭小的不利因素。11 展陈区门厅12 中庭空间3 合理性与创造性功能的合理性是基本设计原则。观众的活动和体验是本次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使用功能和流线组织的合理性在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动漫馆的主要功能由主展陈区、公共活动空间、动漫剧场、办公管理区四部分组成。馆左侧为主展陈区,中间为公共活动空间,右侧为可单独运营的动漫剧场,办公管理区置于顶层,偏于一隅,与公共区分开。各功能区分设独立门厅,流线互不干扰。二层以上,主展陈区沿中庭形成环形内廊,与动漫剧场之间设开敞的休闲空间,二者可合可分,平时分时段独立运营,在国际动漫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可统合成游览环路,满足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参观需求。建筑独特的空间形态也是基于使用功能的合理性。主入口位于中心,观众被顺势引入动漫馆的核心空间——光庭。充满光线的通高中庭将主要功能区,如主展区、典藏区、图书馆、互动体验区等连为一体,观众可通过自动扶梯及电梯便捷地游走在各区域。在有限的空间里,按功能分区营造出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戏剧性场景变化:展陈厅为封闭空间,可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虚幻场景,带观众进入虚拟世界;围绕中庭空间展开的是互动体验区,为观众在观展期间提供表演与交流的场所;在观众休息区,外窗被设计成几个“虫洞”一样的“动漫眼”,这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的接口,观众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优美的白马湖景区风光映入眼帘;顶层餐厅还可品尝杭州当地美食,移步至屋顶花园便可欣赏湖光山色。13 动漫眼:虚拟世界与现实的接口14 功能流线图15 平面关系示意图16 临湖立面4 建筑技术创新动漫馆整体造型由内而外呈现出高低起伏、圆润流畅如“浮云”的自然形态。根据整体的空间体量,建筑主体采用“钢网格筒+钢框架+支撑”的复合结构体系,其中部分钢网格筒的结构结合疏散楼梯间设计,目的是弱化单纯的结构概念,将建筑空间与形态、结构完美融合,体现了结构的真实性与合?像素化建筑表皮基于动漫馆艺术展示的数字化特色,建筑表皮采用像素化的“媒体建筑”设计理念,将建筑表皮与数字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视觉艺术与娱乐平台,响应全球网络化的云数据技术。附着于博物馆表皮上的点阵式圆形LED构件,通过集成计算机控制、数码多媒体、大数据信息和LED光电控制技术,构建光电一体化的像素化建筑表皮,将动漫馆的内涵与建筑意象外延化,凸显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建筑风格。17 剖面图18 广场立面19 像素化表皮设计为了控制施工造价,像素化表皮的实施方案经历了从标准化构件形成复杂双曲面,到新型激光三维投影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了建筑立面的动态3D效果。动漫广场和动漫公园的地面铺装也采用了“像素化”的块面划分,建成后的效果基本实现了?异形双曲面建筑表皮结合最新的3D投影技术,动漫馆采用了双曲面外表皮系统。表皮外层为3mm陶瓷铝单板,在起到外部造型装饰作用的同时,为表皮提供了更强的自洁能力,以适应杭州多雨的气候特征;表皮内层为柔性防水层+聚氨酯喷涂层,起到防水保温作用。博物馆复杂曲面外表皮系统长轴方向为可展开曲面,采用错缝等分的铝单板进行布板,标准板块数量达到近四分之三,辅以两层具有调整误差的钢龙骨系统与主体结构连接,施工较为方便。简洁的分板技术及冗余的多层龙骨系统让动漫馆在采用单曲面板的低成本条件下,实现了复杂双曲面建筑外表皮的视?正向BIM设计动漫馆具有非线性的复杂形态。从设计伊始,设计团队便采用以BIM为载体的数字化设计工作流程,将数字三维技术应用于实施方案深化、建筑体形逻辑生成、结构设计与分析、外表皮构造设计等方面,同时利用参数化编程技术以及建筑信息化模型生成矢量化与精确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智能调整和修正,优化工程后续的生产、建造与运行工序。设计采用BIM同步深化验证和BIM模型加工详图设计,保证了项目 绿色技术与应用项目综合运用被动式节能措施与主动式生态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展现动漫馆的生态环保示范作用。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对流通风良好的微气候,结合室内中庭顶部设置可自动开启的通风窗,通过室内热压效应加强自然通风效果,从而有效减少博物馆在过渡季节对空调的使用。中庭顶部天窗外设置固定遮阳百叶,漫射天光由北向进入室内,在满足室内照明的同时,避免了直射阳光对展品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利用建筑临湖的条件,采用了湖水源热泵系统。5 结语设计团队从对基地周边环境及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入手,因地制宜,强调在地性原则,将环境条件作为设计出发点,使中国动漫博物馆成为白马湖自然风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使用功能的推导到空间形态的生成,再到建筑意象的表达,体现了建筑融入环境、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现代建筑技术的使用体现了杭州以科技创新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精神。注释:1 全文由李春舫执笔,此处“我”代指李春舫。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章来源:铁道建筑技术 网址: http://tdjzjs.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0391.shtml


上一篇: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与质量管理研究
下一篇: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_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铁道建筑技术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